日前(10月9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香港国际人才高峰论坛指出,本届政府积极招揽外地人才,截至上月,各项人才输入计划共收到约16万宗申請,其中超过10万宗获批;
其中,高才通计划共收到超过5万宗申请,其中3.9万宗获批。
至今已有约6万名获批的人才抵港,超越了每年至少输入3.5万名人才的目标。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在同一论坛指,获批「高才通计划」下的人才大都很年轻,这对香港现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局面显得尤其重要。
基本上「高才通计划」可分为三个年龄段,约三分之一是30岁或以下;40岁或以下大概是70%;50岁或以下占90%以上。
陈茂波续指,创新能力和人才是当今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两者亦相辅相成。
创新能力离不开具实力和原创性的科研机构,以及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企业。但它们也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以支撑其科研和业务等发展。
有好的企业和优质的就业机会,就能够吸引人才;有人才,就能够吸引更多企业,这是良性循环,让一个蓬勃的创科生态圈得以建立。
他又表示不同的经济体都在力争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也要携手并肩,从国际人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才能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率这么高的高才通计划是什么?
高才通计划旨在吸引世界各地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及高学历的高端人才到香港探索机遇。这些高端人才包括高收入人士和世界顶尖大学的毕业生。
申请资格:
有意根据高才通计划申请前来香港特区的人士,在提出申请时无须已在香港特区觅得工作。
申请前一年,全年收入达港币250万元 获全球百强大学颁授学士学位、并在紧接申请前五年内累积至少三年工作经验的人 在紧接申请前五年内,获全球百强大学颁授学士学位,但工作经验少于三年的人士年度配额10000名,先到先得)。
可以,其配偶及18岁以下未婚受养子女可以一起来港,单次最多可同时递交8位受养人申请。 获得【百强大学】的硕士/博士可申请吗? 不可以。如欲提出「高才通计划」B类或C类申请,申请人须获「全球百强大学」颁授学士学位。也就是说,香港这次只看第一学历。 如何证明过去一年内收入达250万港币或以上? 根据「高才通计划」提出A类申请的人士,可递交当地主管当局(例如税务办事处或税收部门等)发出的上一课税年度的薪俸税评税通知书、申请人的聘用公司向其发出订明股票期权价值的证明文件、申请人拥有的公司的财政状况证明文件 (例如最近经审计的财政报告、营业损益表或利得税报税表等)。 如何知道申请情况?大概多久? 根据高才通计划递交的签证/进入许可申请,入境处在收到全部所需文件后,一般需时4周处理,最快当天及获批,申请人在递交申请后可在官网查询进度。 高才续签难不难?如何续签? 答案是不难! 1. 2+3+3:高才通首次获批逗留期限为2年,申请人须在逗留期限届满前4星期内,网上申请延长逗留期限,通常会以3+3的形式批出(第一次续签3年,之后再续签3年)。 此方式不需要考虑在港收入金额,只需个人收入满足该学位持有者的市场薪资水平即可。 2. 2+6:若申请人满足以下条件,并在港逗留不少于2年,也可以“顶尖人才”类别提出续签申请。符合条件的,入境处一般直接批出6年的停留时间。 这意味着申请人只要续约一次就足够转永居7年。此方式需要申请人的上一年薪俸税入息(年收入)达200万港币或以上,需提供在港纳税证明和收入证明文件。 香港高才的成功概率有多少? 香港高才通计划中的A\B类人才不设配额,符合条件及获批,获批概率100%;C类人才每年设有1万个配额,符合条件即获批,先到先得,配额用完即不再本年度受理C类申请。当前,三类人才已有2600个申请,获批名额已达1400个,最快当天获批! 高才通计划能否与香港优才同时办理? 可以同时申请,不过其中任一申请获批后,另一申请则会被拒。需注意的是,为防止滥用,「高才通计划」申请人只能获批一次此类「初次逗留安排」。 根据「高才通计划」获准来港的人士日后如离开香港,而其逗留期限亦已届满未续签,则只可通过「高才通计划」以外的其他入境政策或计划申请回港工作或居留等。所以,凡是想要通过高才计划入境香港的申请人一定要做好后续续签的准备工作。 自从22年12月28日香港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计划”以来,高才通的热度便居高不下,一度成为申请香港身份的热点话题。 截至目前,申请高才通人数已达到16万人,获批已超过10万人,直至今日申请人数还一直在增加。 据小移所知,目前签约的40%客户曾尝试自主DIY申请,但由于不懂入境处官方文件要求以及材料具体要求导致申请遇挫,由于从未了解过入境处的审批程序导致申请失败的客户也不在少数。 在此,小移呼吁有意向申请高才的朋友前来叨扰,毕竟DIY申请被拒是会被记录在档的,所以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机构来做,一步到位拿到香港身份。 如果您也想申请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计划,欢迎来联系我们!
另外:香港身份除了通过高才通计划申请,还可以通过专才、优才计划申请:
/ END /
本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本公司解释为准